嘎拉哈是猪、羊、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接大腿骨的那块骨头,即膝盖骨。嘎拉哈是一种流传在中国东北的妇女和儿童的传统游戏,因使用嘎啦哈作为道具而得名。这种游戏在清军入关时由满洲人带到北京地区,目前该游戏仍在上述地区流行。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蒙语称沙嘎、达语称萨克、鄂伦春语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称距骨,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动物都有。
嘎牙鱼学名叫黄颡鱼,黄颡鱼会叫,声似嘎呀而得名,俗名又叫嘎牙子、黄蜡鱼、昂刺鱼、黄丁鱼、黄腊丁、鱼央丝、嘎鱼等,上海人叫昂牛,苏州人称为汪钉头,东北人叫嘎牙子,而昂刺鱼则是宁波人的叫法。
所有这些叫法,或是取其鱼之颜色,或是取其鱼胸鳍、背鳍尖如长针之形,或是取其群游时发出嘎嘎之声。而四川人却以黄腊丁呼其名,细想起来,这三个字的确涵盖了这种鱼的色、形、声,川人语言之简练名不虚传。不过最绝的还数湖南人,称其为黄鸭叫。出自淡水,新鲜的鱼身上粘液较多,鱼眼睛较亮,鱼鳃红色,鱼身呈淡黄色,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除脊椎骨上的小刺基本无细刺,多脂。钙、磷含量居江河鱼类之冠,有益体强身、发奶之功效。嘎牙鱼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嘎牙鱼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嘎牙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