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饭馍
布饭馍是夏县保留下来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小米或玉米面调至糊状上鏊烙烤而成,其灿黄如金,蓬松暄软,带着椒叶、葱花香味,若再夹上凉拌的胡萝卜丝、豆芽等小菜,浇上蒜水,满满的农家味道,越吃越有味。
布饭馍看着虽和煎馍差不多,但同样价格的前提下我会选择前者,它不仅是杂粮所做有营养,而且吃着嚼劲足还顶饱,像煎馍那么薄,恐怕连吃七八张才能填饱我的胃,可否也有同款吃货?
二、面筋饭
面筋饭作为一种家常饭,代表着一种夏县老家的专属味道,也别看它外表和汤面无二,但其实是道美食什锦。
其以面团洗下的面筋做食材,汤汁内则配料较多,白豆、红豆、海带、韭菜、豆腐丝、花生碎、生姜、大葱等不一而足,若再混入油炒过的肉渣,这样浸润了多种食材精华的一道饭,吃起来更香更纯正。
三、粉浆饭
粉浆饭和面筋饭如同夏县美食的姊妹花,均是营养又美味的汤饭,也是夏县特色小吃之一。
其以豌豆做粉浆的原材料,添加的食材主要有黄豆、豆腐块、花生碎、白菜、花椒粉等,并可根据个人口味酌量撒上香菜、炒葱花,当然嗜辣的人,少不了要添上一勺红红的油泼辣子,这样的汤饭吃喝起来酸辣香浓,甚为下饭开胃。
四、油煿
“油煿”是夏县方言,意思用油煎得很热,而油煿凉粉就是佐以槐米汤料的扁豆热炒凉粉。
扁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相当,槐米则有多重保健功效,二者合璧混合着油脂,炒出来的凉粉裂而不散,黄亮亮、软塌塌、颤巍巍的极为勾人食欲,再调上芥末蒜泥和油泼辣子,那碗中春色,让人不停下来吃一碗也难。
五、澄沙糕
夏县禹王乡中秦村是该县的澄沙糕专业村,周边各个集市上几乎都有他们勤劳外销的身影,价格也很美好,一般均价在每斤五至六元左右。
澄沙糕是一款卖相甚为好看的风味小吃,亮黄色的豌豆沙中夹杂着棕红透亮的柿饼块,其口感沙软绵甜,清凉下火益脾胃,宜在夏季食用,当然,过年吃多了油腻,来一块澄沙糕也是最美不过,而在当地很多人家的宴席上,澄沙糕也是一道很受欢迎的甜点呢!
六、枣蛋馍
枣蛋馍可谓是夏县的“文化馍”,其制作技艺已名列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枣蛋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与寒食节有关,借以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
其皮薄馅多,外焦里嫩,既是裴介村人过寒食节的必备美食,也是人们的日常美食,面粉的主要配料为鸡蛋,馅料由红枣(蜜枣)、麻花、煮饼、柿饼、花生碎、核桃仁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食用起来外酥内软,越嚼越香。
七、馉圈馍
馉圈馍外形类似于盐湖区的牛曲莲,但明显更厚实一些,价格也多出一倍,当然,好吃与否不是拿价格来衡量的。
与枣蛋馍一样,馉圈馍同为市级非遗,而馉圈馍在夏县则被赋予了幸福美满、喜气洋洋的寓意,其黄澄澄的好似黄金圈,吃起来香酥可口,是集市上人气很高的地方风味美食。
八、麻花
在夏县规模比较大的集市,尤其是年集上,麻花的销路也很好,而且看着比别处的麻花好像色泽更好,分量更多一些,一块钱好大一根呢!
虽然集市上的麻花多数不是现炸的,但冷却保存后的酥脆口感,风味更佳。
九、落花油糕
夏县集市上的油糕种类不少,但落花油糕是独具特色的一种,不仅有好听的名字,还有好吃的味道。
它以优质面粉烫熟做胚,红糖白糖相拌做馅,炸制好的油糕表皮如纱衣般轻薄,食之酥脆掉渣,如同落花,轻轻品尝,松软绵润,真叫人一享口福。
十、饼子
饼子作为运城地区最常见的一种主食,在夏县集市也是非常广泛的存在。
集市上的饼,品种多,味道好,价格优,尤其听着夏县人的亲切口音,吃起饼来乡情盈心间,一如庙前街上的这两位打饼大叔大婶,饼做得好吃,待客也热情,怎不叫人吃的脸上也能笑开了花呢!
体育中心不用买门票,但是进入到里面的场馆要买门票的。体育中心,是现代的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4公顷,是全国12大体育活动中心之一。总体平面布局以比赛馆为中心,练习馆和游泳馆列东西两侧,形成“品”字形。三馆前有开阔的建筑广场、绿化场地、停车场及观众疏散用地。体育场布置在东部独立地段,北面靠经十路,东邻玉函路。场地外部广场开阔宽畅,并在南部另设网球场,可保证短时间大量人流、车流的集结和疏散
城关镇逢集日期为阳历5、10;
曹集乡逢集日期为阳历2、10;
太平镇逢集日期为阳历1、4、7;
陈桥、李店、骆集、夏道口、胜利集、杨集镇、袁楼、全楼、桑固乡、徐集、郭楼、段竹园、李集镇、郭庄、司营、段胡同、杜集、程集、张集、车站镇、吴寨、牛王固、杨营、程大庄、刘店集乡、还乡祠、郭李集、王集乡、张老家、李庄、盛庄、司道口、胡桥乡、蒋楼、斜楼、胡楼、陈营、歧河乡、四公里、朱时庄、张桥、韩楼、姬郭楼、张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