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四家。鲁、齐、韩三家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周王朝的乐官采集民间歌谣,二是贵族文人的创作。诗经的分类有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指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雅”是指周王朝正声雅乐,“颂”是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的流传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口头传唱,二是书写记录。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来源据传为尹吉甫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