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1。
戏:在这里指的是戏剧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演员扮演角色并使用语言、动作、音乐等进行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2
相关词语:
归省:回家探望父母长辈。
行辈:家族中的辈分序列。
惮:害怕。
絮叨:啰嗦多言。
怠慢:态度不恭敬,粗鲁对待他人。
撺掇:怂恿,推动。
凫水:在水面滑行或游泳。
潺:形容水流轻快细小的样子。
歌吹:歌唱和吹奏乐器。
蕴藻:草木精华,比喻人才。
皎洁:明亮且干净。
漂渺:虚无缥缈,难以捉摸。
纠葛:纠纷,冲突。
更多词语:
钳 撮 偏僻 行辈 照例 欺侮
宽慰 嘱咐 怠慢 礼数 撺掇
凫水 潺潺 踊跃 屹立 家眷
皎洁 好歹
词语解释
行辈[ háng bèi ]辈分。
照例[ zhào lì ]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欺侮[ qī wǔ ]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宽慰[ kuān wèi ]宽解安慰;宽畅欣慰。
嘱咐[ zhǔ fù ]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怠慢[ dài màn ] 指淡漠;不恭敬。
礼数[ lǐ shù ]礼貌;礼节。
撺掇[ cuān duo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水[ fú shuǐ ]通常指人或者动物在水上漂浮游动,嬉戏打闹;游水,游泳的意思。
潺潺[ chán chán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跃[ yǒng yuè ] 是指形容情绪激烈,争先恐后,比喻做某事积极。
屹立[ yì lì ]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挺立着,通常用来比喻人的意志十分坚定无法动摇。
家眷[ jiā juàn ]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 jiǎo jié ](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好歹[ hǎo dǎi ]好坏;指危险(多指生命危险);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做某件事);不管怎样;无论如何。
【橹】lǔ:缓塌或在船艄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大。
【惮】dàn:怕。
【踱】duó:慢步行走。
太公:对曾祖父一辈人的称呼。
犯上:冒犯长辈或上级。
欺生:欺负新来的人。
撺掇:在一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罗汉豆(方言):蚕豆。
棹:划船。衫毁
漂缈:隐隐约约,若有扰伍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一般指心中想要而现实中不可得到的东西。
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
行辈:辈分。
凫(fú)水:游泳。
棹:划。
向午:将近中午。
1、整体把握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2、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3、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这仅仅是我的一点见解,读完全文,感慨颇多,楼主可以读完全文提出自己的赏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