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正史如何评价徐树铮
时间:2025-05-12 22:05:29
答案

徐树铮在正史上通常被评价为一个才华横溢、精明能干的人物,但也有人认为他政治上过于独断专行。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评价:

1. 肯定徐树铮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华和贡献。一些史学家认为,徐树铮在辛亥革命时期积极参与政治、军事事务,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他们还肯定他在担任西北筹边使期间,致力于开发西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和建设

2. 对徐树铮在收回外蒙古方面的功绩持肯定态度。一些史学家认为,徐树铮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和军事压力,成功迫使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并挫败了日本对东北的侵略企图。他们认为这些成就表明徐树铮具有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 对徐树铮个人性格和行为的批评。一些史学家认为,徐树铮性格独断专行,自视甚高,对政治对手残酷无情,导致他在官场中树敌众多。他的政治手腕也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为了实现个人野心而不择手段。

4. 对徐树铮在国共合作中的态度持批评态度。

正史和野史的故事
答案

一、草船借箭 1、正史: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有其事,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2、野史: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二、六出祁山。1、正史: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 2、野史: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1、正史: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2、野史: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1、正史:好官呀、铜牙铁齿为百姓呀、万民伞呀、智斗和贪官呀 2、野史:风流成性,一妻六妾,好色有瘾 似乎是……历史学士学位? 唐朝人刘餗写的《隋唐嘉话》,如果算野史而不仅仅是笔记小说的话,里面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写的是李元吉和徐世勣一起围攻东都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手下大将单雄信一骑讨追杀李元吉,马上就要成功了,徐世勣上前求饶,单雄信顾念兄弟义气,才放过了李元吉。后来单雄信被唐军这边抓了,徐世勣也念着义气想救单雄信却救不了,最后只能拔刀割了自己的大腿肉给单雄信吃,以示不忘前誓。 这个故事显然是后来瓦岗寨系列小说里御果园单雄信追杀唐王、尉迟恭救驾的情节的原型。有趣的是和后来有很多不同,这里单雄信和徐世勣(徐茂公)都很讲义气,一个听了弟兄求饶就放过了敌人(所以不需要尉迟恭),一个后来也想救单雄信只是救不了。但是最有趣的一点是,这里被追杀的唐王是李元吉,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正史姜维为什么归降
答案

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在诸葛亮北伐时,很多人都响应蜀军,太守当时疑心很重,就怀疑姜维等人已经投降了蜀国。于是快马加鞭跑到上邽,大门紧闭,将姜维等人抛弃。姜维回老家冀县,也不让其进入。姜维等人只好到诸葛亮那里去,主动投降了蜀国。

总之,姜维是因为被太守怀疑有异心,在上邽和冀县都无法进入的情况下,主动投降了诸葛亮。

推荐
© 2025 佛一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