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是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两者区别在于:绝对感受性指个体在感知某个刺激物时对其强度程度的判断,而差别感受性则指对两个不同刺激物之间的差异的感知程度。
绝对感受性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指标,其值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而差别感受性通常体现个体更为细致且较为灵敏的感知差异能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的学习、经验以及感知机制的影响。
此外,差别感受性在某些情况下比绝对感受性更为有用,例如在某些领域中,如音乐或食物品尝,个体更需要对微小的差异进行感知判断来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
二者的本质区别是:绝对感受性是泛指对所有刺激的感受能力,而差别感受性是对同一种刺激产生感受能力的区别,有特指。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和感觉能力成正比关系,即感受性高,感觉能力强;感受性低,感觉能力低。
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区别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比如我们做菜时往菜里面加盐,开始0克的时候感觉不到咸味,慢慢加到3克时到感觉到了咸味,这里就是一种绝对感受性,这个时候又加了2克,从刚刚感受到咸味到现在觉得更咸了,那么这个2克给你带来的感觉就是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是心理学中感知觉部分的重要内容。简单来说,绝对感受性指的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而绝对感觉阈限则是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制约。
在做题时,我们可以记住这样一个口诀:“感受性强,阈限低;感受性弱,阈限高。”这个口诀的意思是,当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很强时,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就会相对较低;反之,如果感受能力较弱,那么就需要更大的刺激量才能引起感觉。
通过这个口诀,我们可以快速理解并应用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的概念,轻松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感知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入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