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村干部退休待遇新标准是什么
时间:2025-05-13 05:57:17
答案

村干部退休之后可以享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待遇:

待遇一:生活补助

以2017年9月6日,2017年9月6日,安徽太湖县发布的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为例:

(1.1)累计在村任职满3年,每月补助30元;

(1.2)累计在村任职超过3年至满6年的,每月补助60元;

(1.3)累计在村任职超过6年至满9年的,每月补助90元;

(1.4)累计在村任职超过9年至满12年的,每月补助120元;

(1.5)累计在村任职超过12年至满15年的,每月补助150元;

(1.6)累计在村任职超过15年至满18年的,每月补助180元;

(1.7)累计在村任职超过18年至满21年的,每月补助210元;

(1.8)累计在村任职超过21年至满24年的,每月补助240元;

(1.9)累计在村任职超过24年至满27年的,每月补助270元;

(1.10)累计在村任职超过27年至满30年的,每月补助300元;

(1.11)累计在村任职超过30年至满33年的,每月补助330元;

(1.12)累计在村任职超过33年至满36年的,每月补助360元;

(1.13)累计在村任职超过36年至满39年的,每月补助390元;

(1.14)累计在村任职超过39年的,每月补助420元。

2.待遇二:离任村干部关爱基金

比如,株洲攸县发布了对累计任村正职满30年及以上的村干部,每年统一发放关爱基金。

3.待遇三:困难村干部帮扶

对于生活困难的村干部,要根据其困难程度,按程序审核后,适当给予关怀帮扶。

村干部算是国家工作人员吗
答案

村委主任不是国家干部,是由所在的村之村民合法选举产生的。

但是《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司法解释规定,村委主任在协助政府作以下管理工作时视为国家干部:

1.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

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

3.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

4.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

5.代征、代缴税款;

6.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

7.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理工作。

村庄发展史
答案

村庄”一词,在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增补版《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里泛指“人口聚居的地方”,特指“农民聚居的地方”,与“村落”一词相通用。由此,“村”与“农”便有了一定的关系,也相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的地方把“村庄”也称为“村子”“村寨”,在方言里“村”与“屯”又意思相同。因此,“村庄”也叫做“屯落”“屯子”。

“村庄”的叫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起源和演变应首起于周朝。周天子文王灭殷后,在周朝起用了“礼法”。“礼法”也可比做现在的“法律”,按照周人的礼法,王城四野的土地直属天子管辖,叫做“王畿”。“王城”即古代的“京都、都城”,皇上天子居住的地方,现在称“首都”。

而王畿之民又叫“国人”。那时土地广阔,人口稀少,国人都居住在王城之内。只有没有国人身份的“隶农”,才居住在城外原野叫做“田屋”的茅屋里。“隶农”即古代战争过程中掠夺的百姓和战俘。

直到春秋乱世,城池依然是国家命脉,集中了几乎全部的社会财富和人口精华。所以,那时的战争才以攻取城池为战胜的目的,战胜方自然不必多说,而战败方为了求的最终和解,或者说是获得暂时休养生息的机会,只好“割城”作为平息战事的条件。

因此,在古代每战不说占地多少,而只说“拨城”几座,“割城”多少。如在苏询的《六国论》中就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之安寝”之说。

在春秋时期,每逢收种耕耘的季节,住在城里的国人才出的城外,住进原野井田的耕屋。农事结束,便又回到城中居住。到了战国之时,这种“国人居于都”的情况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原诸侯纷纷实行变法,其中最著名的变法要属秦国的“商鞅变法”,它首创了中国废除奴隶制度的先河,也为华夏文明的肇起树立了典范。

在战国首先变法之始,由于废除了隶农制,昔日只能住在荒郊野外田屋的奴隶也变成了平民。平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房屋庄园便慢慢好了起来,既便利耕作饲养,住着又宽敞自在。后来人口慢慢增加了,土地却在日渐减少,拓荒开垦便成为天下农人的家常便饭。

住在城外的新平民不受出入城门的时间限制,也不受城内官署工商的无端干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工商均由官府经营管理,商人只能从事一些管辖之外的长途贩用,因此,在春秋战国之际,行商之人往往被国人所不屑,常归为下九流的行列),开垦的荒地多,又可以起早贪黑地勤耕细作多养牛羊家畜,便有许多农人迅速的富了起来,超过了居住在都城里内的“国人农户”。

时间长了,城池里的国人农户也渐渐醒悟,便纷纷变通,在郊田中盖起了长期居住的瓦房院落家族中的精壮人口便常年住在郊田庄园,大养牛羊家畜,随时照料田园沟壑。城池中的家宅便留下老幼病弱养息看守,活泛人便将多余的房子改成店铺作坊,做点儿市场买卖。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于是,城池的人口便慢慢发生了结构的变化——农耕人口渐渐迁出了城池,原野中便出现了星罗棋布的村庄,城池渐渐变成了官署、士人、工匠、商贾聚居的处所和交易的中心。从此,土地便和人口、财富连在了一起。打仗也开始看重对土地的争夺了,占地多少里,得民多少户,也开始成为战胜的成果,战败者也以割让土地,渐渐取代了割让城池。

再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推移,村落便慢慢的发展起来,并越来越趋具了规模,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村庄城镇。

推荐
© 2025 佛一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