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瓷是一种具有独特装饰效果的陶瓷工艺品,它的制作工艺起源于唐代,灵感来源于漆器制作。绞胎瓷的特点在于使用不同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经过特定的绞揉和拉坯工艺制作成型,最终呈现出丰富的纹理和图案。这些纹理和图案包括木纹、云纹、流水纹、鸟羽纹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绞胎瓷的用途非常广泛,包括作为建筑装饰的墙地砖、茶具、餐具以及工艺品等。它的坯胎内外有着变幻无穷的相联花纹,质感细腻,光泽柔和,色彩丰富,古朴典雅,因此非常惹人喜爱。由于绞胎瓷的制作难度较大,历史上多为小型器物,且多数用于陪葬等重要场合。常见的器物类型包括杯、碗、三足小盘、长方小枕等。绞胎瓷的技艺在历史上曾一度失传,但经过研究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恢复。
绞股蓝是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其茎干细长且柔弱,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上生长。它的叶子呈心形或箭头形,颜色为深绿色,表面光滑而有光泽。绞股蓝的花朵较小,呈淡蓝色或白色,花瓣有五片,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当绞股蓝成熟时,会结出黑色的小果实,内含种子。绞股蓝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绞花林蛇(学名:Boiga kraepelini,又名大头蛇)爬行动物,是蛇亚目游蛇科林蛇属下的一种有毒蛇类,俗名烂葛藤、绞花蛇。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大庸)、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贵州、台湾岛,以及越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区或丘陵以及常栖于溪沟旁灌木上或见于茶山矮树上。在岷山,清凉峰等山脉湖泊也有分布。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00至11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基隆。形态特征中等蛇类,全长810~1500毫米。